close

龍應台  安德烈合著
台北 : 天下雜誌
2007
 

        龍應台與安德烈的對話

     一位母親與她十八歲兒子的對話

 

讓我心有所感的是第三封信~逃避國家。幾世紀以來,世界戰事不斷。每一場戰爭的背後都有著千百段人民生活的愁苦,也有著更多數不清的愛恨情愁交織。國家這個名詞隨著朝代的替換更迭著,『認同感』卻隨著顛沛流離的人民四散紛飛。文學作品中,我們看過許多談認同感的作品。細聽作家的陳述,我們也看到許多掙扎在認同感深淵,那顆脆弱的心。

不要提的過遠,您如何與孩子提現在台灣與大陸的關係。小的時候,聽到國歌就要立正站好,大聲頌唱,任誰也不敢妄動。對國家的認同就在這種從小被規定、莫名的敬意之下養成,好像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。但是,我們就因此有了足夠的愛國心了嗎?我想不是,因為我們始終不知道我們為什麼那麼做。安德烈是德國人,同樣困頓在二戰中德國納粹帶給世人的傷害。身為德國人,究竟是要高興於自己其實很優秀,還是要羞赧於祖先造成的錯。

對國家,對自我的那股認同感究竟要如何才能尋得?似乎也沒有絕對的答案,該如何與孩子談『國家』,談『戰爭』,我有點兒害怕,小四的寶貝已經開始探詢了。

為什麼會有戰爭?

我是哪一國的人?

 

親愛的你,你會怎麼答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