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湊佳苗著

丁世佳譯

2009

時報出版

我好喜歡湊佳苗這本《告白》的寫作手法,他從不同的視角切入討論一樁死亡案件背後的真相,在每一篇第一人稱的敘述當中,讀者感受到的是不同於以往、深為震撼人心的告白。在這一段段看似獨立且破碎的文字當中,讀者從中編織出令人長嘆且驚呼的事實。

      第一篇以「神職者」命名,主述者悠口是一位中學教師。悠口四歲的女兒溺斃在泳池,當悠口知道女兒的死不是意外時,他決心要對那兩個害死她女兒的學生展開復仇行動。但兩個直接或間接殺害悠口女兒的少年,最後都會受到兒少法的保護,不會被判刑。這點成了偏差少年天不怕地不怕的護身符,這也是悠口選擇以別的方式挑動少年心中的恐懼或愧疚,挖開他們的傷疤,讓恐懼自然吞噬他們、毀滅他們的原因。最後悠口老師的完美復仇計畫,真的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下毀了兩個少年,太可怕了!

這樣激烈的處理方式挑戰了老師在社會中神聖的形象,讓這本書多了些批判的聲音。但是,若悠口不是教師,只是一般人,少了教師這個頭銜,這「殺人於無形」的案件看來便沒那麼聳動了。湊佳苗挑戰的並非一個單純的殺人事件始末,他想要挑逗的,更是社會大眾對教師品格的吹毛求疵。悠口陰冷冷的復仇計畫戴上了教師一職的皇冠,成了眾人不能接受的罪。

教師背負教師專業倫理的「業障」,教師法中規定老師必須以專業輔導偏差學生走入正軌。但是,若學生的偏差行為是傷害了你的親人,你還可以那麼超然嗎?若自己成了當事人,那種錐心刺骨的痛往往會讓人迷惘。悠口報復的手段令人毛骨悚然,那是因為社會大眾給予教師一職的包袱,教師被聖人化了的關係。好像就因為你是個教師,你就得同時背負這身為教師的「原罪」。不能這樣,不該那樣,連只是「想」都是邪惡的。

教師應該恪守本職,該捍衛自己,該鞏固自己的專業。但另一方面,也該脫去包裹自己的那一層糖衣,讓大眾看見,教師,其實也是平民老百姓。犯罪者該受法律制裁,不論他是不是老師,因為老師也是人。若以犯罪者是老師而對他有更多的苛責,似乎也不是那麼的公平。眾人是否該先脫去異樣鏡片,再去評斷案件中熟罪輕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